close

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幼芳/台北報導】
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發現,台灣學生缺乏國際觀,連基本常識都霧煞煞,多次參加國際學生會議的台北大學學生張婉怡表示,台灣學生非常重視英文,社會也常把「英語化」視同「國際化」,但英文好,不代表有國際觀。


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四年級的張婉怡,高中就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,大二時擔任照顧「英語史懷哲」志工(新聞、網站),今年更先後在紐約聯合國及維也納參加國際學生會議。


談起與國際學生交流經驗,她感慨說,其實歐洲學生的英文說得比台灣學生還差,但當她聽到東歐學生用生硬的英文,主動跟她提起「阿扁與兩顆子彈」的事,讓她驚訝外國學生對國際事務的了解。


張婉怡說,台灣的學生多專注自己所學領域,對「國際」的認識只及於美、日、中,對臨近太平洋國家未必了解,更別說與僅有的少數邦交國交流,台灣友邦說斷就斷,不是沒有原因。


她還說,台灣不是缺乏資訊,而是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態度,沒有體認到國際化不是英文好就夠了。


雙修台大中文及經濟系的黃琪真有許多外國朋友,她說,巴黎暴動鬧這麼多天,系上同學卻沒人關心,話題不是圍繞在現在流行什麼皮包,就是茫然於課業及出路。


「大部分的同學都安於現狀,沒什麼人要出國念書」。她認為要做國際人,不但要了解國際情勢,也要對各國文化有所認識,否則「即使英文再好,也很難聊得來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now2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